?
歡迎進入莆田二十四中學網站! 今天是:

你現在的位置:首頁 >> 莆田二十四中 >> 教學運行 >> 教研活動 >> 正文 > 《議題式教學簡論》讀后感

《議題式教學簡論》讀后感

發布時間:2021-05-16 瀏覽次數:

                                                   莆田第二十四中學  林小莉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 2020年修訂版)》明確提出,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緊密結合社會實踐,充分尊重學生個體體驗,增強學生理解社會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構建以培育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顒有蛯W科課程的實施要使活動設計成為教學設計和承載學科內容的重要形式。能否反映活動型學科課程實施思路,關鍵在于確定開展活動的議題。

結合對《議題式教學例論》的學習,我將分別從議題情境、議題選擇兩個方面談談我的體會。

一、強化議題情境的引領性
圍繞議題開展探究與學習是兩位老師課堂的共同之處:結構化的學科內容、序列化的活動設計貫穿教學全過程。課前,學生分組搜集與整理材料,對所選取的材料與學科知識有了更深人的認知;課中, 通過小組活動與師生對話,一方面在教師的點撥下,使思維持久地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另一方面在內化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將知識外化為行為,做到知行合一。黃青老師通過“疫情下的民宿現狀”和“秒懂國務院”視頻,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理性分析市場變化,為企業發展建言獻策,同時潤物無聲般引導學生理解國家,增強政治認同素養;袁瓊老師圍繞“讓‘經典’永流傳--如何推動中華文化創新?”這一核心議題,將改編的《江雪》和《經典詠流傳》帶進課堂,“故宮淘寶”、“故宮文創”、“屠呦呦 青蒿素”、作業設計等案例素材,均以傳統文化為載體服務于核心議題。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在議題式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一定要處理好深度與廣度的關系。議題式教學無疑會增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深度,但具體議題的覆蓋面畢竟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適度擴展學科知識,甚至跨學科拓展,大單元教學,明確學科知識在社會生活中多方面、多領域、多層次的表現與應用。這樣既能增加教學深度,又能擴展教學廣度,有利于學生對社會情境的全面理解。

二、議題選擇的取舍

新課標指導下的課堂教學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教師而言,自身多選擇既包含課程具體內容、凸顯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又具有開放性、引領性,體現教學重難點的議題,由于學生在校學習任務繁重,無法自覺有效搜集更多素材,因此可適量布置任務不至于對學生日常學習造成負擔,重要的是指導、組織學生課堂活動的有效開展,重視學生思辨與生成意識,具備捕捉和運用生成性資源的能力;等等。對于學生而言,既要在海量信息中選擇有效信息,對信息資源進行整合提煉,又要在課堂活動中準確表達所思所想。
  議題應給予學生關注與學科知識相關的實踐問題,讓學生在思辨中構建知識,在自覺選擇的基礎上透過現象看本質。如何才能選取有效議題?一方面,議題選取必須充分尊重學情,貼切情境,契合學生的生活實踐與思想實際,幫助學生有效思考。兩位教師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以此為基礎組織教學。另一方面,必須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每堂課均有一定的教學目標,課堂達成教學目標,是對一個合格課堂的基本要求。由于教學時間有限,容易出現尊重學生表達意愿與達成教學目標之間的沖突。當兩者出現沖突時,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表達意愿。當學生表達看法時,教師應該如何有效捕捉有效信息并生成知識?這需要教師在平時多讀書、多思考,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做到了這一點,教師不僅能夠高效精準地判斷學生所表達的核心觀點,而且可以提升對課堂的駕馭能力??此坪唵蔚慕虒W選擇需要教師擁有相當的課堂自信:無論學生課堂上表達什么樣的觀點,有何種表現,教師都應從容應對。

書中,從第三章開始,沈老師開始論述議題式教學的組成要素、類型分析、操作原則、支撐條件、課堂架構、評價量表。沈老師一步步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從課程的設計到反思,每一步都作出了有價值的闡述。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于議題式教學組成要素的闡述,在沈老師的論述中,議題是紐帶、情境是載體、活動是路徑、任務是旨向。四個要素特征鮮明,作用明確,一下子就給我搭起了關于議題式教學的一個大框架。每個要素在其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從而達成了議中學的目的。讓我對議題式教學這一概念有了更明晰的框架。

閱讀這本書,我現在還只是浮于表面的,一方面,這些只是純理論的知識,它只能讓我在認知層面有了一個大題的概念,給了我一個工具。另一方面,我還沒有一個親身的實踐經驗,我還沒有使用過這個工具。希望在接下去的教學實踐中,我能更多的將這個教學方式應用到課堂實踐中去,讓我能在實踐中摸索如何上好一堂課。

 


? 欧美牲交AV欧美牲交人妖 - 视频 - 在线观看 - 电影影院 - 品赏网